光影追梦人——记慈溪市退休干部杨永铨 |
色调调节: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在慈溪的摄影圈子,有位耄耋老人颇有名气,他就是81岁的慈溪市农业局退休干部杨永铨。从接触单反至今,杨永铨已经爱了摄影十多年。杨同志回忆说,当初第一次举起相机,仅仅是想充实一下退休生活,没想到形成了“一入单反深似海”的架势,还踏上了一段特别的“夕阳追梦”之旅。 凌晨蹲守4小时定格最美日出 为了让自己的拍摄更专业,杨同志报名参加了慈溪市老年大学的摄影班,学习摄影构图和拍摄技巧。期间,他不仅出过个人摄影集,还办过个人摄影展,他的作品屡屡登上各类报刊,获得的奖项也不胜枚举。 “和蔼谦逊、生性平和、开明通达”是亲朋好友对杨永铨的评价。或许是源于平和豁达的性格,他的部分作品里时常流露出一份祥和宁静。 未施粉黛的江南古镇,天空泛着初升的微光,当中一座古拱桥,稀疏的乌篷船柔柔地倒映在水中,呈现出水乡的端庄与温婉,透着古朴与幽静。这是杨老的作品《晨》所定格的画面,让人看一眼便觉得诗意盎然。 为了拍摄这张照片,杨永铨凌晨三点便早早来到绍兴安昌,在拱桥附近寻找最佳位置,静静守候3、4小时拍日出,只为捕捉到心中这最美的瞬间。 “古镇里的一景一物,轻易就能勾起小时候的回忆。夏天小孩子光着膀子在河里抓鱼,比赛谁抓得多,拿着战利品回家邀功。不过,现在的孩子恐怕很难体验到这种乐趣了。”杨永铨说,虽然有路途的跋涉和数小时的等待,但他觉得值得,这也是摄影给他带来的乐趣。 “乐在山水间,捕捉大自然,悠悠晚年情,快乐似神仙”。这是杨同志曾在自己的摄影集中写下的几句话。尽管年事已高,但杨同志对摄影的热爱只增不减。 在家人看来,杨同志“经常在路上”“凌晨出门拍照还不觉得累”“对摄影很执着”,这对一个耄耋老人来说,无疑有点“疯狂”。但老人却乐在其中:“对我们老年人来说,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不觉得辛苦,反而很快乐。” 一册《光影追梦》记录家乡变迁 杨永铨家中珍藏着一册影像作品集——《光影追梦》。关于这册子,还有一段小故事。80岁大寿那年,子女为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,精心挑选了老父亲十多年来拍的最得意的照片,并印刷成册送给父亲,表达对父亲的敬爱与支持。 其中有一张《古塘巨变》的照片,拍摄的是90年代的大塘河周边,还有一段小插曲。 “几年前有个‘最美慈溪’摄影赛,我把这张照片拿去照相馆印刷,没想到竟有人要出价购买。”杨同志回忆,当时一位中年人看到他的照片,直呼“这张照片拍得太美了”,还表示愿意出钱买下。“当时我赶时间,也没有在意,匆匆离开了,现在想起来,能够遇到这样一位志同道合又热爱家乡的知音,真是种缘分。” 慢慢翻看杨同志镜头下的世界,乡间的青砖瓦房,泥泞的小路,黄牛犁地的农田,有慈溪城乡的自然风光,也有本土的人物故事,还有像桥头镇的抖空竹,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在眼前跳跃,似在回放一部本土微电影。 在杨同志眼里,摄影就是用心灵感受家乡的日新月异,用镜头诉说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,用镜头表达一名摄影师对故乡的情义。“慈溪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,我要把家乡聚沙成塔的点滴变化用镜头记录下来,凝固、镌刻、传播。”
|